如何抓实产业化、培育经营主体?泸州市农业农村系统相关人员这样说
2月12日,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实产业化、培育经营主体(新型农业经营主体),旨在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。如何抓实?相关部门代表这样说。
抓实产业化
提升“泸字号”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
泸州市农业资源富集,是出产特色农产品的重要区域,是世界晚熟荔枝龙眼优势区域中心、中国特早茶之乡、中国晚熟荔枝之乡、甜橙最佳适宜区、长江特色蔬菜主产区等。但是,产业化水平仍有待提升,产业链条较短、精深加工不足等问题较为明显。
如何围绕提升“泸字号”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狠下功夫,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,做好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增值文章?
泸州市经济作物站站长李小孟认为,打造标准化示范果园、茶园、菜园,示范带动产业基地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,确保产品质量和产量稳定;调优品种结构,持续引进荔枝、龙眼、甜橙、茶叶、蔬菜等新品种,提高优新品种占比;强化科技支撑,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,提高荔枝、龙眼、甜橙、茶叶、蔬菜产量和品质,增加优果优茶优菜比例;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,延长荔枝、龙眼、甜橙、茶叶、蔬菜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,提升产业效益。
针对产业基地薄弱、产业效益提升不快等问题,泸州市经济作物站首席专家黎秋刚建议,以“建圈强链”为抓手,积极补短延链,在“壮规模、强创新、延链条”上发力,加快构建“全产业链”发展机制。一是建强产业平台。统筹抓好农业园区、集群、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设,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,争创更多的国家级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,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联农带农富农,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、分享增值收益。二是完善“三产”融合机制。建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,推动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;推进“农文旅体康”融合发展,打造具有民族特色、地域特点的特色农业文创产品和乡村消费场景;发展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,推进特色农产品网络化销售。三是打响“泸字号”特色农业品牌。以“酒城优品”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,做强“合江荔枝”“泸州桂圆”“纳溪特早茶”等产品公用品牌,提高泸州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,增加品牌附加值,提升产业效益。
培育经营主体
促进农户增收致富
促进农户增收致富,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。而培育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是增加农民收入、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。
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?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邓国江认为:要鼓励联合与合作。支持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农民合作社,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、支持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创办企业,鼓励农民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,着力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、经营服务规模大的农民合作社(联合社)。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,按照“七有”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,健全内部治理机制,抓好农民合作社培育等项目实施,指导区县开展全国重点监测农民合作社名录库管理工作。
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与农村人才管理科(家庭农场发展科)科长成录亭则关注家庭农场的培育。她告诉记者,今年将采取以下措施:健全培育机制,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工程,引导农户发展规模适度、生产集约、绿色高效的家庭农场,提升生产经营能力,新培育家庭农场1200家;推行家庭农场“一码通”服务,指导7000个家庭农场取得赋码;鼓励联合合作,搭建“农场主+金融+销售平台+农资供应”多位一体沟通平台,指导江阳区、泸县、叙永县家庭农场联盟组织有效运行,以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强能增效。
目前,泸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次和效益还不高,还需要完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。因此,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过程中,必须强化联农带农富农,健全机制、完善措施,在产业发展中创造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,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、实现持续稳定增收。
对此,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认为,运用市场化的方式,构建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和经营体系,培育壮大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引导各类主体加强联合、功能互补,形成“小农户+家庭农场+农民合作社”“农民合作社+涉农企业”等经营方式,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,更好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、融入市场。
成功样本
全国“五好两宜”和美乡村试点项目的探索
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,纳溪区从去年1月开始,在该区2镇7村实施全国“五好两宜”和美乡村试点项目,探索农户增收、试点村协同发展、获得持久资金动力来源的长效机制,取得了明显成效,走出了一条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的发展之路。
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敏告诉记者,之所以取得了明显成效,是因为该区做好“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”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,以文化赋魂、产业赋能、科技赋力,把产业化抓实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无关系。
如,在茶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中,纳溪区按照“2个育苗基地+20万亩生态茶园+2个鲜叶干茶交易市场+59个茶叶加工厂+68个茶叶实体店网店”布局,形成“良繁供种—种植管护—原料交易—生产加工—干茶销售—电商服务”产业链条,打造集加工、精制、贸易、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,推动“特长生”变为“全优生”。
由于试点项目建设投入大,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投入,势必造成相当压力,甚至难以为继。试点区域改变以往由政府为主体投资、市场参与建设的做法,坚持融合农文旅、贯通产与销的理念,引育壮大农业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。试点项目以企业投资为主,政府主导推动,探索了“盘活闲置资产+打造产业链+以奖代补+农户少量投入加投工投劳”的市场运作模式,通过发挥政府投资激励引导作用,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支农惠农的杠杆,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“三农”领域,获得了持久资金动力来源,提高了试点项目资金利用效率。
试点1年多来,该试点区域对公共配套服务、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1亿元,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.5亿元,做到了“农民满意、企业满意、政府满意”。
来源:泸州市融媒体中心
作者:简放鹏